千济方2024-12-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以连续性病变、黏膜破损、溃疡形成、累及肠黏膜深层为主要特点的慢性肠道疾病,其始于直肠,后逐渐扩散至结肠粘膜。
迄今为止,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我国慢性肠道疾病诱发肠道恶性病变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多种病理因素如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免疫反应失调、基因变异和吸烟等参与其发生发展进程,同时临床上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盐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硫嘌呤类药物、生物药物等药物安全性问题使得临床疗效远低于预期。因此,探索有效且安全的药物来缓解、阻止或逆转溃疡性结肠炎,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源自于真菌的桑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症、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特性,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如胆汁酸BAs,短链脂肪酸SCFAs等)、对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发挥作用,桑黄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具有较大潜力。
为此,千济方联合浙江萧山医院的科研团队对桑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动物预实验结果证实:千济方桑黄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组织损伤、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病变深度、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均有改善作用。
与模型组相比,桑黄各组小鼠体重在第4天均显著上升;小鼠DAI评分(疾病活动指数)均显著下降。
与模型组相比,桑黄各组小鼠肠重指数均显著下降。
与模型组相比,桑黄各组小鼠血清MPO(髓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升高,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面积的隐窝被破坏,病变侵及黏膜层;与模型组相比,桑黄各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情况均得到恢复,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病变深度和隐窝破坏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与模型组相比,桑黄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claudin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得到增强,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得到维持。
综上,本次预实验结果巩固了桑黄抗炎的证据链,首次揭示了溃疡性结肠炎状态下的桑黄治疗作用,初步阐释了桑黄通过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并恢复肠上皮屏障功能,减轻肠组织损伤,从而缓解相关疾病表现的科学内涵。
下一步,本研究将从桑黄作用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桑黄多糖改善肠道微生物谱及胆汁酸循环的作用机制,及“肠-肝”对话机制三方面内容深入展开,为溃疡性结肠炎预防及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