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济方坚持每款桑黄产品做临床?答案藏在对生命的敬畏里

千济方2025-04-14

当许多企业用“科学配方”“天然成分”作为标语时,千济方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路—为每一款桑黄产品启动临床研究。这不仅是产品研发思路上的差异,更是千济方十年坚持所赋予的意义:当健康与生命紧密相连的今天,唯有真实的科研才能让桑黄承载起人性的温度。

 

一、从实验室到临床,让科学回归生命本质

当行业将“临床研究”视为技术门槛时,千济方却将其视为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

“我们曾接到一位肝癌患者的电话,他表示想试试桑黄,但又担心其被冠以“保健品”三个字背后所隐藏的不确定性。”千济方研发人员坦言:“那一刻我们意识到,如果连自己都拿不出可信的证据,如何对得起患者的期待?”

这份朴素的同理心,推动着千济方将科学研究升华为核心战略。从菌种优育,到种植标准,再到产品开发,最后到临床应用,每个环节必须通过科研的验证。在院所的实验室里,研究员们日复一日地伏案于显微镜与数据屏前,追踪每一株桑黄菌株的生长曲线,比对不同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在医院的病床边,课题组的医生们细心观察患者服用后的肿瘤指标、疲乏状态、生存质量等。一位病情好转的患者感慨到:“千济方是把患者当亲人对待。”

 

二、用硬核数据拨开功效“迷雾”标签

有人鼓吹桑黄为“千年神药”,有人炒作桑黄是“抗癌之王”,真伪难辨的乱象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千济方选择与上海龙华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萧山医院合作,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规范(GCP)开展临床研究,用循证医学的标准拨开桑黄功效“迷雾”。在近期举行的西湖论坛桑黄专场研讨会上,国家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徐振晔的《桑黄复方颗粒临床制剂介绍》中的一组数据引发关注:95.3%的患者在服用120天后体感显著改善,87.9%的晚期患者疼痛得到缓;联合放化疗可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85.4%,化疗完成率提升至96.5%。当友商还在用“调理体质”这样的字眼时,千济方直接把临床疗效摊开在阳光下检验。

 

三、抗癌战场上的“守护者”

在千济方的临床研究档案里,藏着无数普通人的生命叙事。

吴先生是一位76岁的胃癌患者,之前在化疗期间满嘴的口腔溃疡,疼痛难忍,饮食非常困难。从第五个化疗开始联合服用桑黄后,口腔里的溃疡消失,精神状态好转,饮食改善。

一位83岁的肺鳞癌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肺功能很差,问诊时是家属推着轮椅进徐教授的会诊室。考虑到老先生年纪大,家属决定联合桑黄治疗。过了两个月以后,他的乏力、咳嗽、气急气短的情况明显好转,复诊时能够自己行走,家属非常开心。

72岁的林女士是一位浸润性肺癌患者。再没有化疗之前她很惆怅,身边的人都告诉她化疗会很难受,除了恶心呕吐,还会掉头发,吃睡都不好等等,因此她自己非常担心,还特意买了帽子。在化疗前10天就一直服用桑黄,目前已经过4个化疗周期,期间她没有一点难受,比在家还能吃能睡。

没有夸张的疗效承诺,只有真实的临床记录。截止目前,千济方已拥有13项桑黄临床研究课题在进行。更可喜的是,以省肿瘤医院 6项复方桑黄饮抗肿瘤临床研究为集群,申报的“中西医结合抗肿瘤能力与机制的研究”已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为什么要坚持每一款桑黄产品都要做临床?”面对这个问题,千济方创始人陈晓华女士从2015年就给出了答案:“每一位使用桑黄的人,背后都可能是一个与疾病抗争的家庭,我们要朝着有福报的方向前行,让科学有温度,让信任有厚度。”

热门动态